探寻高校毕业生就业轨迹
齐鲁人才 . 2017-06-27发布

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近尾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找工作难在哪里?哪些心态影响他们对行业、就业地的选择?

探寻1: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核心问题是“找好工作难”

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不少人对就业形势感到担忧。

“虽然很多人说找工作难,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八成的人拿到了至少一个单位的录用通知,很多人拿到好几份工作协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难,而是找到心仪的工作难。”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丁雪峰说。

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43万人左右,该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求约200万个,相当于平均1个毕业生可以有5个就业岗位可供选择。

“慢就业”成为近年来就业新特点。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冠仁说:“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找到理想岗位,会先找个能自食其力的工作,同时继续抓紧寻找机会。而现在,在大学生中‘慢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占比达7.5%,其中4%的群体在继续找工作,1.1%的群体在继续准备升学,2.4%的群体属于既不求职也不求学的“待定族”。

探寻2:经济增速放缓为何就业仍保持稳定?

调查:新兴产业替代制造业成“稳压器”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刘铸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机器换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员工需求减少。但信息技术、文体娱乐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起到就业“稳压器”的重要作用。

记者梳理上述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此前,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制造业,近年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人数占比大幅上升。

探寻3:坚守还是离开“北上广”?

调查:就业地选择多元化趋势明显,“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

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

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出炉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仅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3年前下降了15%。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探寻4:读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调查:深造人数逐年上升,重点高校本科生过半留学

近年来,随着人数增加,研究生和海归的薪酬不再像从前那样优势明显,不少人质疑读研究生和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回报低。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除传统求职外,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

在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中,深造的氛围更为浓厚。

田冠仁说,当前,随着就业市场上知名企业针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就业领域逐步细分,导致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走出国门求学的人数攀升,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海归”的素质也大不相同。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因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带来新思维和新活力,容易受到关注和青睐。

探寻5:部分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来自哪里?

调查:精英教育变“大众教育”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女生就业歧视依然突出

记者采访发现,受高等教育定位变化、生活成本压力加剧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与焦虑。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连续多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而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或者行政级别升格,纷纷大量开设同质化的基础研究性专业,造成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需求,就职碰壁。

此外,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动辄破万的房价,相对有限的薪酬涨幅,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仍是女生找工作的“拦路虎”,各种隐性歧视仍然较为突出。

刘铸等业内人士建议,高校在特色定位、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要突出多元化,并与市场需求结合。政府应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保障。此外,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对存在就业歧视的招聘企业纳入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