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来袭,高校就业指导如何跟上时代?

“互联网+”创新来袭,高校就业指导如何跟上时代?

“通过分析毕业生信息数据监测结果,实现对毕业生质量、学生社团活动、后勤服务、教学评价等的信息综合管理及应用,可以为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决策,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育人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近年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海经贸”)积极构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技能培养+创业实践与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入选“2016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海经贸通过各种形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上升,并以校友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

毕业生数据怎样精准指导就业及“双创”工作?哪些举措帮助海经贸在就业环节上取得突破?在就业创业工作的部署上,各级部门如何保持步调一致?围绕这些问题,《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邀请海经贸招生就业办副主任潘敏,请他谈谈该校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建设一套适应学校发展和特色的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麦》:通过实施毕业生跟踪调研,学校主要关注毕业生反馈的哪些就业方面的问题?

潘敏:学校首先关注的是就业质量,例如专业对口率、薪资待遇等指标。其次,我们还会重点看学校的就业工作是否有亟待改进的地方,譬如报告中的就业创业服务的满意度、对学校开展的就业创业工作的建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否对就业有帮助等。另外,像专业课程的满意度、学生在就业岗位能否有提升的空间、学生在校所学技能是否在工作中得到应用、所学专业课程对就业是否有帮助等,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麦》:整体而言,海经贸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潘敏:在海经贸,我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招生就业办公室统筹的一套完整制度。学校注重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推进“校、院、专业”三级就业创业工作组织体系,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为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分两个时间段设立不同主题的教育服务月活动,集中进行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每年5至6月,学校举办创业教育月活动,举办包括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辅导、创业沙龙、创业政策咨询与解读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年10至11月举办就业服务月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简历一对一辅导、个体咨询等。

对于就业创业的日常管理,学校也有比较细致的安排。周一到周五我们安排老师在职业发展咨询室值班,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相关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和创业型企业的运营情况,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生态软件园、演丰互联网小镇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及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针对大三学生,学校专门安排了就业报到流程和就业创业政策讲解课程,并发放人手一册的毕业生就业指南;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园招聘会及各类型的专场招聘会,安排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观摩,了解招聘岗位并撰写观摩日志,大三学生则进行双向洽谈,以此节约求职成本。

《麦》:从调研数据来看,学校2016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5.3%,毕业生创新能力(能力满足度分别为88%、89%和89%)培养成效较好。学校主要通过哪些工作创建良好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潘敏:首先,正如我先前提到的,我们创新创业及就业工作的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机构的设置。除了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还在2015年5月成立了创新创业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开设特色人才班,培养潜在创新创业人才。各二级教学单位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推进“校、院、专业”三级就业创业工作组织体系,按照《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标准》《就业干事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对其实行绩效考核。学校在教务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办、创新创业学院间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三联工作机制”,建立了教务处主抓与专业结合的课程体系,团委和招生就业办主抓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学院主抓潜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教务处与招生就业办公室合署牵头,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和二级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联动协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出台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考试方法改革实施方案》,以考试改革深入推进教法改革,以考试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积极倡导启发式、任务驱动、案例式和小班化等教学方法,并以自主授课和在线课程两种方式开设有关创新创业课程。

第三,以多元共育提升实践水平。一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学校在2015年提出了“一个园区、三大中心、专业共享、辐射海南、全国示范”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一个园区(大学城学生创业园)、三大中心(创客智慧中心、就业创业素质拓展中心、就业创业心理服务中心)已获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投入建设。二是实训种类覆盖全专业学生。学校引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室”“企业认知应用实训室”并对全校师生开放,科技创新资源覆盖所有专业,首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先后有30多个团队入驻。同时学校拟建立8-10个以各专业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实验室,把产学研成果、大学生创业者、资本、市场、创业导师等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三是开展多样化训练计划。校团委举办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青年创新创业专项培训项目,为参加创业大赛积极储备人才。学院引进了政府扶持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展“SYB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先后与相关企业共同举办了两期潜在人才培训班,深受学生欢迎。四是精心组织专题竞赛。每年5月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月”活动。五是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重要作用。开展“校园创业先锋”评选活动,评选校园创业“黑马”,举办颁奖典礼和创业分享会。积极发挥社团的带动作用,校团委成立创业实践部,先后扶持了创业协会、市场营销协会等8个社团。

第四,以政策引导服务教学管理。一是设置合理学分,形成转换制度。学校实行创新创业实践转换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专利、创新创业大赛荣誉(校赛一至三等奖以上)每项可替代选修课2学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经学校认定,可转换为毕业顶岗实习学分。二是出台弹性学制管理规定。学校制定了弹性学制管理规定,有合适的创业项目或者创业意向强烈的在校生可以申请保留学籍8年,休学创业。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基金,每年从学校专项经费中划拨2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四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定加分。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学分置换获得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最后,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即学校专业教师加上企业创业导师,全程指导和持续帮扶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学校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精英、创业人士作为创业导师,让创业学生能够得到有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导师的直接指导。

《麦》:数据对于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测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以贵校的经验来说,怎么把毕业生数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整合反馈,帮助进一步改进就业创业工作?

潘敏:大数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数据监测不仅能帮助学校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如签约数、境外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以及毕业生的专业是否对口、薪资待遇情况等,让学校全方位地了解就业质量和就业方式;还帮助学校了解专业与职业岗位匹配程度以及与社会需求对接程度,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还可以通过毕业生数据了解就业方式及岗位质量等信息,了解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及工作区域,有利于学校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另外,大数据让我们更好地完善第二课堂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每年都把麦可思为我校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发给各位校领导、各部门领导及各二级学院领导阅读。通过阅读报告发现问题后,及时形成整改意见,督促整改。各二级学院以专业为单位,汇总该专业毕业生所反馈的问题。然后各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所反馈的问题进行研讨论证,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然后改正问题的过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毕业生信息数据监测结果,实现对毕业生质量、学生社团活动、后勤服务、教学评价等的信息综合管理及应用,可以为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决策,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及就业满意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麦》:未来学校对于就业创业工作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有怎样的规划和想法,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潘敏:一方面,学校打算建设“智慧就业中心”和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校,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色,全力建设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努力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更加突出的骨干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想通过更好地应用大数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及相关需求,为我们精准服务就业创业提供帮助,也为我们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新的思维和途径。我们期望利用数据精准服务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需求,进而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及创业质量。